四十年四十企|黑牡丹:盛世中转身的牛仔第一品牌
“黑牡丹人始终有梦,无论是私营工厂、还是公私合营,都顺应时代的大潮、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在今年2月2日召开的黑牡丹集团年度工作总结会上,董事长戈亚芳如是说。
作为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黑牡丹没有停留。公司较早启动业务重组,由一家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型为以纺织、城建、投资为三大主业的城市综合资源功能开发商。转型后的黑牡丹立足本地,着眼全球,主业增速稳步提升,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花了一年找到了一条信息
1978年,在那个举世瞩目的变革之年,黑牡丹集团的前身——红卫色织厂还是一朵“苦菜花”,厂房设备陈旧、产品结构不良、经济效益低下。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当时大家都认为纺织行业是个赚钱的行业,称之为“摇钱树”。如何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急迫课题。
1978年末到1980年的3年间,在厂长姚顺才的带领下,红卫色织厂全厂动员,响应党的号召,开放思维、寻求变革。1980年,工厂通过长期合作的外贸公司收集国外的有关信息,经过一年的调研和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宝贵信息——国外有只产品叫“INDIGO(靛蓝)劳动布”, 这种面料主要用来制作牛仔服装,因此也称为“牛仔布”。这只产品在国际市场覆盖率比较大,即使是滞销的时候也有相当的销量,可以说长销不衰。
黑牡丹牌牛仔布正式诞生
尽管红卫色织厂探索到了“牛仔布”这只产品,但真正决定要做这只产品,确实需要有一些胆量。因为生产牛仔布,需要有特殊的染色设备——染色浆纱联合机(简称“染浆联”)和适合国际牛仔布市场要求的特殊织机——无梭织机。面对这样的门槛,再看看生产经营的窘境,姚顺才厂长审时度势、大胆决策:与其一直困难下去,倒不如苦下功夫,吃第一口螃蟹,拿下这只产品!同时,姚厂长确立了高起点、高品质的定位,对标国际牛仔布标准,制定了自主研发与引进先进装备相结合的计划,下定决心做中国牛仔布行业的领头羊!
于是,工厂与常州印染研究所协作解决染色工艺的同时,进行调研、立项、申请资金支持,曹建新、王盘大、周顺生等技术人员分头进行电器、机械等设计与安装,在没有图纸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边做边改边论证,最终从设计、订货、调运、安装到制成,染浆联项目于1981年如期完成,至1982年三季度整个生产线终于满足批量生产牛仔布的能力,而“黑牡丹”品牌牛仔布在当年广州秋季交易会上,对外商展销首战告捷。
时任厂长姚顺才(红花右一)领取国家银质奖载誉归来
1983年,“黑牡丹”牌“靛蓝防缩劳动布”(牛仔布)获得国家色织行业最高奖——国家银质奖!1984年2月8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一行来常州视察。期间胡耀邦亲临黑牡丹产品门市部,对“靛蓝防缩劳动布”产品予以高度评价!
邓建军科研组背后的“技改功夫”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改革开放改变了当今的中国;明年将迎来“黑牡丹”商标注册的40年,在改革开放中的创新变革造就了今天的黑牡丹。在这不同寻常的40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黑牡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通过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成长为一家集牛仔面料、服装、色织布等制造业和城市综合功能开发、创新产业投资新型业务为一体的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也成为常州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
黑牡丹集团董事长戈亚芳(左二)与技术总监邓建军(左一)等在纺织车间
在黑牡丹集团董事长戈亚芳眼中,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黑牡丹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1982年-1991年,黑牡丹进入牛仔布行业以后,这10年为公司在牛仔行业居于龙头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十年是黑牡丹不断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十年,我们的邓建军科研组就是在这个期间顺应工厂的发展步伐成立的。”
1987年-1988年,黑牡丹投资360万美元两次从比利时引进80台无梭织机,出于对国外先进设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使用好保养好先进设备的需要,公司于1988年成立电子组,就是邓建军科研组的前身。电子组成员发奋学习、钻研技术,十年如一日,终于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从1991年预缩机、染浆联搬迁改造,到1998年实现进口热定型机均匀轧车电气同步控制,攻克了国人曾经无法解决的难题。1999年4月30日,“邓建军科研组”正式命名成立,常州市总工会和黑牡丹集团联合举行了“邓建军科研组”命名大会。后来,黑牡丹依托邓建军科研组等平台,从原先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团队集成创新,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建立了邓建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级技术中心,江苏省新型牛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口商品一级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尝试采用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开发牛仔新产品,持续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黑牡丹在牛仔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大胆上市、勇于转变
对于黑牡丹来说,改革开放给黑牡丹带来的不仅是开放的国际市场、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迭代,还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变革和企业股权结构及业务模式的转变。
早在1987年,西方爆发股市风暴,股票暴跌给世界纺织品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市场需求从顶峰直落谷底。从1987年到1990年,厂长姚顺才对常州第二色织厂进行承包经营制,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1992年-2001年,黑牡丹立足牛仔布产业,抓住常州市作为明星城市、对纺织行业进行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效应,不断地走收购、兼并扩张之路,相继合并了常州第十织布厂、常州第九织布厂、常州第一色织厂。戈亚芳认为,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1992年,黑牡丹成为江苏省第一批、常州市第一家定向募集型的股份公司,这在当时的常州所有工业企业中,我们是走在了最前面。而且在这个阶段,我们围绕品牌战略,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拓展,开始有纺纱厂、有服装厂,贸易也开始逐步走向海外,设立了香港公司。”
2002年,黑牡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后,黑牡丹成为公众公司,开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杠杆,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定位为产业控股集团,业务范围从单一的纺织服装,发展到纺织服装、城市综合功能开发和创新产业投资三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
对 话
从纺织,到纺织+城建+投资,这样的转型跨度很大,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变革路径?
黑牡丹集团:作为拥有近80年历史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定位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控股集团。2009年重大资产重组时,控股股东常高新集团注入了城市功能综合开发业务,承担起了建设常州高新区、造福常州百姓的历史性重任。从此公司业务涵盖了以牛仔面料为主、服装为辅的制造业和城市功能综合开发业务两大主业。自重组后,公司一直围绕“做精做强两大基础产业,集中优势寻求新兴产业突破”的总体方向,一方面持续完善现有业务板块的产业链,使业绩保持稳定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打造产业投资板块,引入符合战略布局的优质项目,增厚盈利能力,布局智能制造、大健康等新的实业板块,为后续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结合黑牡丹科技园区的特点和发展机遇,由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原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黑牡丹集团三方共建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正在成为长三角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高地。2016年公司确定了“品牌引领、创新驱动、高效转型”的发展思路,立足全球配置资源,以创新为驱动,从而实现产业聚焦、业务转型、人才聚合。创新让公司不停地走在变革的路上。
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外景
目前纺织业务占营收比重如何,三大板块业务齐头并进中,纺织作为实业,将有怎样的战略定位?比重是会加大还是收缩?
黑牡丹集团:目前纺织业务占公司营收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在三大业务板块中,纺织业务的战略定位是:黑牡丹集团的核心支柱产业,致力于打造全球中高端牛仔面料第一品牌。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纺织资源的国际布局,实现高端升级、低端转移,勇当牛仔智能制造的领跑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具体竞争战略上,强化黑牡丹牛仔面料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打造营销、研发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向高新技术竞争,从而实现纺织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在公司2016-2020年战略规划中,明确了各项经济指标,其中纺织业务所占的比重稳中有增。纺织服装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刚需品,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黑牡丹纺织将依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强内销市场开拓,同时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夯实核心竞争力,做精做强牛仔主业。
国企改革提出的要求是“聚焦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我们目前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公司是怎么谋划和管控的?
黑牡丹集团:长期以来,黑牡丹集团紧紧围绕“做精做强两大基础产业、集中优势寻求新兴产业突破”的总体方向,聚焦主业,使得公司业绩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在 “品牌引领、创新驱动、高效转型”的发展思路下,推进纺织服装、城市建设和产业投资三大业务板块高效转型。纺织板块致力于打造全球中高端牛仔面料第一品牌。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纺织资源的国际布局,实现高端升级、低端转移,勇当牛仔智能制造的领跑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发展自主品牌服装。城建板块以本地转型、外地拓展为核心,房地产业务整体向市场化开发转型,通过建立产品系列标准,塑造品牌形象;建筑业务重点转向提升建设资质、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并购,形成具有一体化能力的区域优势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养老地产、科技地产等开发模式,打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产业投资板块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等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为集团培育新实业板块,同时,围绕两大基础板块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为集团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关链接:
江苏国资
凝聚江苏国资国企正能量,
传播江苏国资国企好声音,
展现江苏国资国企好形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